拓展舒適圈鳴槍起跑下個 10 年
18 February 2024今天的 13 月亮曆是 Kin121 自我存在的紅龍。
很長一段時間, 說是思考, 其實更多是回味, 尋找那個 2006 - 2012 年持續寫作的自己。 那時候的我, 跟現在的我, 有什麼不同呢?
20 年前的自己, 10 年前的自己, 跟現在此時敲打鍵盤的自己, 有什麼差異?
我還是我, 但卻在每個階段創造出了不同的外在環境。
外在環境的變化, 創造了內在自我的轉型; 但內在自我演進, 又帶動了跟外界互動下新的結局。
就這樣前進後退之間, 人生好像有了些不同。
很難說是什麼時候開始, 但或許在此時此刻, 也可以當作一個起點, 打開更多舒適圈的彈性。
舒適圈是種安全邊界
一個地方待久了, 自然知道怎麼更省力地生活; 在一個族群久了, 也更容易知道, 如何悠遊於人際關係之中。
舒適圈就是這樣來的, 在生命中不斷地累積經驗, 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安在的地方。
這個地方, 可大可小, 只要自己覺得心安就好。
裡面的不確定性比較低, 知道下一站在哪, 知道要怎麼到達想去的地方。
不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 但在舒適圈中, 努力與獲得不會是絕對的 1:1, 應該會是有比較大的槓桿效益。
人是需要舒適圈的, 喘息是一個很重要的調適, 多數時間, 喘息應該要在舒適圈裡面發生。
對我來說, 物質生活的穩定是一個重要的舒適圈條件。 足夠金錢支應我想要達到的生活方式, 對我來說, 成就了一定的舒適感。
回顧過去的生活, 對於金錢的尺度, 我總特別迷惘, 無法精準拿貼。 一直以為持續賺錢, 好好創造現金流, 但怎麼就是無法心安, 直到關鍵字 「財務安全」 的出現, 才發現原來這才是我追求的舒適。
物質有生有滅, 絕對不會是亙古永存, 因此需要區分流量跟存量的觀念。 財務安全就是在存量概念之上, 我覺得這個詞讓原本很模糊的我的舒適圈, 比較具象化了一些。
在安全一詞延伸, 更體會到了舒適圈是一種安全邊界。
除了體驗到的財務安全之外, 放置到其他的生活層面上, 也非常合用。
例如關係, 兩個人的相處上, 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合拍的模式, 不小心出界了, 也期待能夠平衡回安全的地方, 穩固那個屬於兩個人相處的邊界。
工作、 家庭、 身體, 依此類推。
不要想著跳脫舒適圈
既然是安全邊界, 想要跳脫舒適圈, 是非常逆人性的一件事情。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 然後現今的數位化的時代, 人們是喜好安全大於冒險的。
舒適圈讓我們感覺到安全。
但要成長, 竟然是被鼓勵去找個不安全的地方待著? 想當然, 不成功是必然的結果, 成功只是偶然的成就。
但是倖存者偏差, 讓偶然的成就被放大了, 形塑成了一種人生成長的必然。 跳脫舒適圈一詞, 不自覺成為了現代顯學。
好像當我們在一個環境久了, 覺得需要突破的時候, 隨之而來的提醒就是—跳脫舒適圈—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這建議, 逆邏輯且不合理, 以安全邊界的角度來看, 跳脫舒適圈有點像把一個只會說華語的台灣人, 放到了沖繩, 請他在那邊生活一陣子, 跟他說, 度過幾個月, 你就會變得不同。
不是活不下去, 但就是沒有辦法活得那麼舒心。
食、 衣、 住、 行都不成問題, 但育、 樂的落差, 會不斷的喚醒心中不自在的那份情緒。
不舒心是應該被重視的! 人生的追求, 在溫飽之後, 我們應該在一個願意的環境裡成就更多的自己。
去挑戰安全邊界以外的事情, 應該是透過持續安在, 去拓展自己的安全邊界。
相較於跳脫、 跨越, 這種與現在的自己分野, 我比較喜歡的打開彈性這個說法, 用打開彈性的方式拓展舒適圈。
不理性的人生有選擇
身為經濟學背景的人, 讓我外掛個學術性的支線。
經濟學對於彈性的說法是這樣的: 彈性 (elasticity) 用於計量一個變數的改變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他變數。
當一個變數改變, 其他因子會相對有大幅改變, 代表彈性很大; 反之, 則是彈性很低。
有趣的是, 彈性無限大 (完全彈性) 代表著任何一個變數的影響, 都可以造成其他因子全有或全無。
舉例來說, 我正在咖啡廳寫作, 如果這家咖啡廳的價格忽然調漲, 即使只是微幅的 1 塊錢, 我就再也不會來消費, 就代表我對於咖啡的彈性無限大; 如果價格下降, 即使是 1 塊錢, 我就會喝到飽。
反之, 完全無彈性的意思就是, 即使他一杯咖啡上萬, 我也一定要來喝。 行為完全不受到價格改變。
可惜, 經濟學的完全理性在現實生活中, 完全不適用。
人的可貴, 就在於我們不是完全理性, 也不是完全不理性, 心中的那一份感性, 成就了每個人的不同。
生命裡面極少數的時刻, 我們是處於完全彈性跟完全無彈性。 真實情況是, 不斷地在微調, 每一刻, 我們都在選擇, 都在經歷。
光一間咖啡廳, 要不要多點一塊蛋糕, 喝熱的還是喝冷的, 加糖還是不加糖, 就可能創造出選擇困難的窘境。
遑論, 人生的場景遠比一間咖啡廳多出千萬倍。
在每個此刻活好自己
回想年輕的我, 對於這些回應的因子掌握度極低。
曾經, 因為工作受挫, 夜不成寐, 輾轉難眠。
曾經, 因為吵架或者分手, 就沒有辦法好好上班, 沒有辦法好好生活。
那是一種, 一個變化, 就把自己的生活都攪在一起的感覺。
其實我覺得這一些都牽涉了安全邊界的彈性, 打開彈性的實際運作方式, 是觀察改變的變數, 然後讓相對應的因子, 快速定位。
或許還是會夜不成眠, 但是更能知道那個無法入睡的自己, 要如何面對外人看來如常的一天。
或許還是無法好好上班, 卻也開始知道如何調整腳步, 讓無功能的自己, 繼續執行日常任務。
即使是一種咬牙硬撐, 都知道明天太陽出來的時候, 我依然有前行的能力。
對我來說, 這是一個經歷、 驗證的過程, 多數時間的成長與拓展, 是因為經歷過後, 透過反思去修正了自己回應的方式。
然後, 當我們的舒適圈更有彈性時, 可以有多樣性的選擇, 相對應的變化就定位的速度也會慢慢變快。
無意識地經過幾輪的體驗, 近幾個月靜下來慢慢疏理, 找到了如此的脈絡。
小結: 開啟我的 2024 年
回過頭來, 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後提出, 拓展的重點除了經歷, 其實有一個關鍵是, 把變數放到生活之中。 這一件事情可以主動, 也可以被動。
有了不同的變數, 生活的變化創造了每一刻不同的經歷, 再透過經歷滋養自己。
今年我想要多一點不同的參數, 開啟屬於我的 2024。
一起過上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