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時間認識自己,讓部落格重新落腳 Blot

2 February 2024

2019-2023 我的生活非常動態,剛好相應的這個世界的局勢,從國際的政治議題,到健康議題,也讓我一直以來的寫作習慣,產生相當大的變化。

那一段時間,我不斷地轉換,再轉換,反覆的觀察自己的思緒,其中包含了部落格系統。把 eyewitouts 的品牌重塑後,也從 Blogger 轉換到了 Hugo,經歷 Typlog、Blot、Bear Blog、Hyvor 等。

最近內心有股聲音,讓我慢慢趨向安定,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進。

重新檢視,我網站重新落腳在 Blot

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這兩天測試出來的 MBIT 性格 INFP,給出了一個比較好的解釋,總是對於身邊的事物有一個「美好的想像」。

但同時,願意接受「變動」,順流於外界,使得常常換來換,變成了一種常態。

在美好的想像跟變動之恰恰舞步之中,時間就這樣流逝了。1

不斷往內看看什麼卡住

在上述那一段時間裡面,我總會自覺寫作對我來說異常困難,甚或我其實不喜歡寫作。

已經發表了許多文章,大腦也在每天都冒出了許多想法,但當我要化成文字的時候,發現有一種覺得怎麼會這麼複雜的感覺。

這個「複雜」,讓我把自己放入尋找的過程,去理清問題,找出脈絡。

不複雜的是「寫」這件事情,我知道我喜歡也有能力。真實卡住的理由是:「好麻煩」。

往下走,在眾多複雜的地方,我漸漸找到一個點-發表的過程。

公開寫作,不僅是寫下來,而是寫作跟發表的融合,

現在多數的平台,都讓我內心不自覺有-發表出去這件事情很複雜—的抗拒感。

破壞了完美的後端(發表)想像,前端(寫作)這件事情的動力如同等比級數一般下降。不寫東西,不會死;但把自己陷進去發表一篇文章的流程,會心煩。

想著要發表,就覺得要逃避,產生了嚴重的寫作拖延。

這種拖延,來自於一個複雜的內心狀態:

  1. 開了很多內容平台的帳號,想要都去發表,期待累積大量關注者。
  2. 許多發表系統,會有許多斷裂的關卡。以 Hugo 為例,我採用的方式需要經過五個跟寫作無關的步驟:寫文章、複製到 Hugo 檔案夾、找圖片、上傳到圖庫、設定 front matters、透過 GitHub Desktop 同步。
  3. 每一個斷裂,看起來都是一個設定的機會,但同時也提升「選擇」的成本。

每一個步驟,都是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就會耗能。這跟人的本性是相違背的,能坐不站、能躺不坐的慵懶,這才是人性。

在寫作之前,我想要簡化發布文章的步驟,學習《原子習慣》所說的,讓你想要養成習慣的事情,變得簡單易得。

於是「簡單」成為了一個關鍵字,在我使用過的平台之中 Blot 在這一方面,讓我印象深刻。

讓文字承載足夠的資訊

Blot 是一個很有趣的平台,非常簡單,透過連結 Dropbox、Google Drive 或 Git,就可以自動更新平台的文章。除了可以使用 Google Doc ,也支援我最常使用的 Markdown。

平台管理頁面簡單,以文字為主,但功能確實恩完備。例如,你可以開發自己的模板、樣式,只要具備 HTML 與 CSS 基礎,甚至會寫 Javascript 的人,就可以做出你要的功能。

這一次,跟上次使用 Blot 不同,我特別給了自己一段時間,把開發者 David 寫在 Blot 官網內容,全數都看了一遍。

服務介紹(About)頁面是這樣的寫的:

I like the flexibility and simplicity of plain text files. For years I’ve used text files to store my notes. One day I realized that those text files contained enough information — both in their contents and metadata — to generate a complete blog,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folder or my writing process.

第一句話,就完全打中了我的點—flexibility and simplicity—後面的說明,更是令我深深的省思。

過去的我異常追求「完整」,看到 David 說:「其實僅僅只是文字檔就已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再加上認真逛過 Blot 的網站,基本上就是純文字的基底,配上必須的圖片跟影片。

我已經擁有足夠的資訊,提供是否要使用的判斷。

到底能承載多少

少去了動態的說明,當資訊回到單純的文字的時候,能夠承載多少資訊,因人而異。以往講到這邊,我又會陷入在補足「完整」這個窠臼之中。

但這一次,我決定採取不同的做法:改為從自己想要傳的訊息為出發點。

最後知道,文字是足夠的,而且文字對我來說是擅長,是摩擦力的最低的,只要有紙筆、電腦或者平板配上鍵盤,我就可以開始傳遞。

配圖、表格、影片等的多媒體,提昇的時間成本,不應該成為我想要傳遞資訊這股想法以及動力的絆腳石。

的確,網路時代改變,閱讀文字的人或許真如大家所說的下降,但身為一個傳遞者,優先思考的應該是我的傳遞路徑。

這並不是說別人的接收路徑不重要,不過要能夠啟動別人接收,最原始的根源是有人持續的傳遞

當我想到這邊,我內心對於完整的渴望,已經至少打了 5 折之多。

從來都不會有最終階段的完整,這是需要每個人自己定義的狀態。

當更了解自己的時候,所謂的「完整」這個雛形,就慢慢浮了出來。

如果我總是跟影片比較,跟圖文並茂的文章比較,跟高度分析的文章比較,那永遠也找不到完整。

所以回到我的身上,我的完整是什麼?

  1. 好好地說出一件事情,可能來自感受、經驗,也可能是自己研究。
  2. 詳細的解說來龍去脈,任何事情都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理清脈絡。
  3. 努力地分享給所有人,我希望被看見的,希望被看到的是「我」。

裡面沒有規範我要幾張圖片,沒有規範要用什麼邏輯,但重點在於要好好地講出來

而我知道,現在的我,能夠用文字的方式,分享給每個人。

可不可以再簡單一點

讓文字跟格式分隔:Markdown

釐清了自己想要用的方法,平坦的路途自然隨之而來。

只是要花點時間解決路上可能的阻力,降低可能感覺到煩躁後的拖延。

Blot 的 Technique 有一段打中了我心:

…blogging interfaces currently force a user to manually map the file representing the post into a format the platform can parse.

對啊!我不想要思考太多,或者應該說我的文字流暢度不會被格式侷限。

格式化可以,但我應該外於文字,當我在行文的時候,希望行雲流水,而不是困在決定文字大小、顏色或者任何的格式設定。

Markdown 是最好的解方,統一的標準,不用管格式。

留存完整修改紀錄:Git

Blot 支援 Git,可以透過推送到 Git 自動同步 Blot。

有一個強大的服務專注在 Git 上—GitHub—在免費的服務之中,就會保留所有修改 Log。

對比 Dropbox 跟 Google Drive 對於修改紀錄的期限的存取,為了省一件事情,選用 GitHub 成為了我的目標。

也因此了解了 Git 跟 GitHub 其實是不同的事情,支援 Git 不代表可以簡單地使用 GitHub。

GitHub 如果不用 GitHub Desktop,也不想要在本地使用指令的話,設定是相對複雜的。

最終使用 Workflows 設定了 GitHub Acation,達到了文章修改自動推送。

寫作工具的簡單化:HackMD

HackMD 跟我這幾年來糾葛,直到這次的思考,慢慢理出了個頭緒。目前年度訂閱個人 Prime 版本,因為有無限的版本紀錄。

而我會回頭看 HackMD,主要也是因為要使用 Blot,透過 HackMD 跟 GitHub 的整合功能,無限制的推送(push)新版本到 GitHub,而如上面說的,也會同步推倒 Blot 的 Git,完成部落格更新。

另外還有幾個預備型的優勢:

  • HackMD 支援直鏈分享,可以在需要時後緊急轉 HackMD。
  • 圖片可以直接上傳在 HackMD 的雲端,但我傾向放在 GitHub 之中。
  • API 功能,未來自己開發平台,讀取同一個文章來源,省去搬家困擾。

說真的,HackMD 這一年來沒有新增太多功能,但我使用的心情跟一年前有極大的差距。

這一點完全是歸功於上面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自己。

小結:停下來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

現在的我,正在用 Macbook Air M1 的 Safari 在 HackMD 上打文章,左邊是編輯區,右邊有即時預覽,能夠持續寫作的感覺真好。

很感謝過去的自己,幾年的時間,在不同的平台遊走,才能慢慢淬煉自己去思考真實的需求,如果你正卡在某個想做的事情之上,先停下來想想,哪一個是你會的,從這裡開始著手,嘗試呼應想建立的目標。

期許每個人都過上想要的生活。


  1. 本文部分內容改寫自 2021 年 11 月 3 日發表之〈沈浸在 Blot 簡單的體驗中〉。↩︎

Latest Updated on 13 April 2024



2006 - © Eyewithouts, made with ♡ by Blo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