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寫(#1)從數字釋放出來

3 August 2021

您有想過, 自己為什麼要寫作嗎?

從 2006 年開始經營部落格, 一路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階段, 從傳統的部落格 (BSP)、 到微部落格, 近年來許多寫作社群概念風行。 對寫作有興趣的人, 或許多少都知道這一波的創始者來自於 Medium, 同時台灣也有 vocus, 另外還有 Matters。

最近, 繼 Medium 之後, Matters 也迎來新的改版, 也開始顯露出總閱讀時長, 看到許多人都對這次的改版有許多建議。 各方的說法跟觀點都有, 但對於閱讀時間這件事情, 認真的想想, 其實還蠻多誤區的。

時間的變數因子多

閱讀時間, 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合, 暫且先把技術環節都在一旁。 單純討論 「讀」 這件事情, 就已經夠複雜的了。

每一個人, 對於文字的消化能力不同, 所以閱讀一篇文章的時間長短當然也就不同。 光這一點, 閱讀時間當作指標就已經非常失準了。

文字消化能力又來自於多元因素, 年紀、 視力、 語言掌握度、 載具等等。 回到自身經驗, 有覺得光是自己, 可能在紙本的閱讀跟電腦的閱讀, 速度就有差了嗎? 看英文跟中文, 也有差別; 看文言文跟白話文也有差別。

甚至當年在 Medium 改使用閱讀時間為收益基準的時候, 許多以圖畫為主的創作者索性離開平台, 自創平台或者做其他的發展。

內容的多元性, 使得我們在評判的時候, 是沒有辦法使用單一基準的。

隨便抓出一個因素, 都可以改變閱讀的時間長短。 例如, 分段是這件事情, 如果一段文字全部擠在一起, 閱讀既需要花費極大的注意力, 在消化上面也相對需要時間。

一篇有結構的文章, 為了網路讀者設計過後, 可能會縮減每一段的行數, 讓讀者可以喘息跟消化, 甚或是配上許多圖片, 既創造休息的空間, 又能夠減少消耗注意力。

正因為流暢跟舒服, 結構化下的時間不必然是長的, 真正高明的作者會希望讓讀者體驗是好的, 而不是追求 「讓讀者讀越久越好。 」

回顧一下, 近期看到的文章, 真的讓您感覺流暢且舒服的, 是哪一篇呢?

讓我閱讀起來很舒服的文章, 大概會有幾個特點: 「分段清楚」、 「目標鮮明」、 「輔助工具完整」。 這一點, 我覺得目前看起來做得最好的是 「科技島讀」。 從之前的有物報告到科技島讀, 作者周欽華在寫作功力真的是令人佩服。

另外還有一個我非常推薦的 「諾諾的醫病故事集」, 整個行文的流暢度都非常的好。 看的過程速度快, 感覺順暢。 比起把文字濃縮在一起成為一段的文章, 這些文章的閱讀時長, 甚至可能低很多。

那閱讀時長真的是品質的保證嗎?

閱讀得愈久就是愈好?

講到這邊, 或許您隱隱約約知道了答案。 沒錯, 時間真的不能完全, 或者應該說完全不能代表品質。

有些人, 透過短短的文字, 就能表達完整又感情流露, 例如詩人。 有些人, 舞文弄墨了幾百幾千字, 仍寓意不明, 最明顯的就是一些發在臉書上的面的 「事後道歉文」。

最近看到一個影片⟪毛新宇教你在兩分鐘之內不斷說話但是什麼都沒有說⟫ , 就是一個完整的例證, 有人下評論兩句話, 給人一種: 「一語驚醒夢中人。」 的震撼, 有人兩分鐘也給人帶來另外一種震撼。

好的文章、 內容是可能在各種文體出現的。

而且, 近年來內容創作者, 都在致力於把內容變得好消化, 所以創造了更多不同的形式, 例如四格漫畫、 資訊圖表、 心智圖等等, 這一些都是希望優化讀者體驗。

很有趣的悖論, 當我們希望讀者閱讀的消化更快, 卻又有一個檢視的標準就做閱讀時間。 本來以為, 好文章是看得比較久的文章, 但真正好的文章, 卻又不一定希望讀者花太多時間才能掌握箇中要義。

對創作的人來說, 大概解法就已經不多了, 例如增加發表文章的頻率, 或者把文章寫得更長。 看的人會變多, 要看完的時間變久。 但是否就是品質的保證?

可能是, 可能不是。

分享一個小故事。 最近台灣政治打得火熱, 剛好追蹤起一些有話語權的人的推特, 我相信他們一定擁有很長的閱讀時長, 但他們寫的文字可能是短的, 但可能有些資訊是錯誤的。

擷取自網路推特擷取自網路推特

所以高品質跟時間, 不全然是個正相關。

拋開數字, 找到為什麼而寫

我自己曾經嘗試過每日更新文章, 今年的 6 月 14 日至 7 月 11 日, 我連續在 Matters上面發表文章,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

  • 第一天, 野心勃勃, 每一打出一個字都覺得在實踐人生的道路之上;
  • 第十天略顯疲態, 但還是持續的更新;
  • 第十七天, 無力寫文章, 重發已經封存的好文;
  • 第二十天, 寫出只有幾行的短文;
  • 第廿八天, 決定結束日更。

這是一段對自己的嘗試, 嘗試看看是否適合自己。 結論是: 「日更, 沒有這麼適合我!」 有很多因素, 上班、 素材等等, 寫到最後, 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寫作的原因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因為可以幫助在喜歡寫作的人找到一些答案。

我寫到最後, 真的是停下來問自己, 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必須要說, 我很懷念一開始 Matters 大家的互動感, 一開始 Medium 總是讓我看到高品質的文章。 這些都會令人擁有 「持續創作」 的動力, 但漸漸地我發現, 在不同的平台找感覺, 太不切實際了。

28 天後, 我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寫, 是想要什麼? 又為了什麼?」

我的答案是: 「我想寫自己都喜歡的文章。 然後用自己凝聚起來且消化產出的觀點、 心法、 方法, 創造營收!」

那一刻開始, 有一種解放的感覺。 本來會很想說, 我一定要寫出好文章, 文章一定要能夠達到一定的數字等等, 如果我只是要追求數字, 每個平台的不同, 反而會讓自己迷失的自己。

一瞬間就跟自己講: 「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 比什麼都重要。 」

好的, 我想說的先停在這邊。

就是因為重新找到為自己而寫的理由, 所以後來慢慢地開展了不同的生活面貌。 如果您也正在面對 「為什麼寫作?」 的這個問題, 或許先從數字裡面解放出來, 包含寫多少字、 想要創造多少閱讀時間等等, 都先忘了, 答案可能就在心中自然浮現。

#寫作








相關文章
無庫存實驗


2006 - © 未來六米, made with ♡ by Blo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