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你⟫ 關照自己帶著的刺

22 April 2018

麥克·辛格之前一本著作 ⟪臣服實驗⟫ 是講述親身經歷, 每一段故事跟著他的生命進度發展, 創辦企業、 成立身心靈場域等, 以每一段故事跟神的交流、 接觸去講述 「臣服」 如何影響生命, 神性 (宇宙意識) 的普遍性與存在性。

但這一本覺醒的你, 則把思考層次拉得更高, 以探討 「生命本質」 的方式切入。 直接帶我們看到在日常的我們背後, 真實的 「我」 到底是如何的一種存在。

雖然是一本身心靈書籍, 但麥可·辛格敘述方式卻引人入勝, 透過許多譬喻的方式, 將人一步步的帶入想表達的事情。 例如透過 「刺」 來講述寂寞的方式, 生活化的形容, 馬上帶入了情境, 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表示認同。

我們帶著許多刺走來走去, 刺激的部位又剛好是位於最敏感的心, 這些次隨時都可能被某樣東西碰到, 而造成內心痛苦。

有情緒的首要任務是看到

既然人活著, 就會感覺到情緒; 既然有情緒, 就會有反應。 這就是人性之一, 而要我們違反人性生活, 其實蠻痛苦的。 因此, 書中點出一個很重要的點: 若不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反而企圖保護自己遠離問題, 它終將主宰你的生活。

很多人在面對心中有的情緒、 感覺等等, 總是一開始先定義正、 負面, 進一步賦予更多的價值評斷, 再去決定要怎麼處理。

但, 這些情緒最重要的任務是 「被感覺」。

當開始用正常不正常、 應該不應該評斷時, 正代表我們已經開始用更多的價值去判斷, 不論這個價值來是我們個人的生命經驗, 或者是社會的評判標準, 都已經開始有點走鐘了。

但不要參與你看到的情緒

那面對情緒的時候, 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麥可·辛格直接寫出 「要讓自己擺脫內在的刺, 只需停止和他們廝混。」 書中不斷透過不同層次切入說明整本書的核心:

真實的你跟你認識的你中間可能存有落差。

大概就是表示, 產生情緒的你, 跟實際上的你其實是兩個人, 正因為是兩個人, 你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不要參與你的情緒。 所謂的不要參與, 並不是要你完全忽略, 而是能夠用客觀 (不具有價值判斷) 的方式, 去了解自己產生的情緒。

因為你已經不是情緒的主體, 你的行為也就不會持續受到影響, 也就能夠更客觀的去了解自己, 進一步讓自己覺醒。

成為生命的觀察者

不可免俗, 身心靈書籍還是會提到有沒有 「大補帖」, 就像金庸筆下的小說人物一樣, 有沒有九陽神功、 葵花寶典、 降龍十八掌等等, 只要我願意放大絕, 就能夠打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順。

既然書名叫做 「覺醒」 的你, 當然有大絕招。

如果你常看身心靈書籍, 會聽到一個很常出現, 但又感覺虛無飄渺的詞 「放下」, 不要跟生命之流抗衡, 這樣你的能量才不會花在徒勞無功的地方。

造成問題或壓力的不是生命事件, 而是你對生命事件的抗拒。
– Michael A.Singer, 覺醒的你

以 ⟪臣服實驗⟫ 這本書的角度來看, 這建議跟麥可·辛格的經驗有很深的關係, 不否認, 這招是非常好的解法, 但如果你有機會去看到他的經歷, 或許可以體會到要真的深深相信、 體會這件事情, 沒有經歷過些大劫小難, 很難真的心悅誠服。

所以, 我反而覺得用 「成為生命的觀察者」 去定義, 會稍微簡單一點。

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覺知, 去看到自己在什麼狀態下, 有什麼身上的情緒出現? 有誰踩到了我們的地雷, 我有哪一些地雷? 當有情緒時, 我又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面對, 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隨著一次次的觀察, 慢慢讓自己走在覺醒的路上, 或許能讓你更容易進入這一本書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核心之中。

#閱讀









2006 - © 未來六米, made with ♡ by Blo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