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寫(#3)讓我們更貼近自己
24 December 2022有一陣子不知為什麼, 什麼也寫不出來。
不是大腦停滯不前, 而是有一百種思緒, 卻沒有辦法從千頭萬緒之中, 找到一絲脈絡落筆。
每一次停下來的時候, 就是一個好機會去照顧自己的情緒, 思考過去的幾個寫作階段, 每一次想要做點改變, 好似都是因為學了點什麼, 有了說出來的慾望。
年紀增長, 看過更多的風景之後, 想要說話的慾望卻不增反減, 一反老生常談, 更覺得字字如金。 想想, 人這個有趣的生物, 很多時候講一句不如親身去經歷。
話少了, 內心的那股渴望卻並沒有降低。 還是一直想要寫些什麼, 卻比以往少了許多動力。
網路上談論寫作的文章多不勝數, 剛好共振的頻率讓我這幾天頻繁看到。
後來我獲得了一個結論, 過往的寫作多數在記錄自己。 每一次新的學習, 就會有一股分享的動力, 記錄那些學習過的事情。
而到了某一個階段, 寫作不再只是單純的紀錄, 更多時間是陪著我們創造自己。
寫久了、寫到最後自己應當成為最忠實的觀眾。 ⟨創作是抓住你的沸騰時刻⟩ 告訴我們, 先感動自己再改動他人。 以往的我, 並不喜歡重新讀自己的作品, 某一層面的不想面對, 在寫作的歷程中表露無遺。
總覺得寫給人看, 有流量、有留言就是一個成就, 代表自己真實的活著。 但真相是文中所說出的一句: 但是利他之前, 要深深地了解自己。
為自己而寫, 寫作讓我們更貼近自己。
說自己的故事
讀到一篇文章 ⟨A Software Developer’s Guide to Writing⟩, Ankur Tyagi 以一位軟體開發者的角度, 為寫作定義出了 「說故事的藝術」, 要有架構, 同時又易讀易懂。
我總以為這些事情理所當然, 身為一個要公開發表文章的寫作者, 自然需要考慮到讀者的感受, 畢竟有人看才能讓我們長期堅持下去。 後來才發現, 原來寫作比起給人看, 更重要的是, 我們怎麼說。
故事是有魔力的, 人多少都有窺探他人的慾望, 談論網路寫作的文章說道, 在這個世界之中, 創作者的比例是 1%, 剩下的 99% 則是單純的觀眾。
故事從來都不缺觀眾, 創作者與其花很多的時間找觀眾, 以成本效益來看, 「找自己」 或許是一個更好的策略。
生活中充滿柴米油鹽醬醋茶, 情緒的高底起伏、喜怒哀樂, 都是可以用來創作的篇章。
一直以來, 我佩服坦蕩蕩的人, 深信這樣坦蕩蕩的背後, 是對自己充分的了解, 所以能夠無所畏懼地面對所有到來的一切。
不如把這種欣羨, 放到自己身上, 寫出自己的故事、凝聚自己的想法, 如果有機會能利他, 更是功德一件。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