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尊重專業, 又怎麼會用制度壓榨?
25 December 2022茶水間, 是研究一個公司文化很重要的地方,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次文化。
博客來的打掃阿姨承攬與僱傭的爭議, 這兩天在網路沸騰, 過程中除了擔任吃瓜群眾外, 總不自覺回想到一些在公司的畫面。
我不是勞基法專業, 無法置喙承攬跟僱傭的制度, 但身為一個職場工作者, 我覺得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制度如何對待每一個公司同仁, 呈顯了公司的文化價值。
我很常跟阿姨, 或非辦公桌上的同仁聊天, 更別說每天打照面的簡單問候。 我視他們是成就公司一份子, 相處是種理所當然。 但幾年的工作經歷, 漸漸了解並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樣。
有些人連早安等招呼語, 都相對吝嗇, 好像只能夠給予特定的人。 更覺得, 環境維持從來都不是他的工作一樣。
茶水間的疊羅漢
有一次公司發送下午茶餐盒, 幾個小時之後, 我經過放置大垃圾區的茶水間, 驚訝到無法相信。 巨量的享用完畢的餐盒, 已經不是在垃圾桶中, 跑到了洗手台的檯面上, 呈現不規則的福德坑堆疊樣貌。
紙製的餐盒, 連折起來壓縮都沒有, 以疊羅漢之姿呈現眼前。
要不是看到餐盒跟我收到相同, 我差點要去投訴有人亂丟垃圾。
那是一個臨近下班時間, 清潔阿姨們往往都比我們早一個小時下班, 所有沒有人會來幫忙清理餐盒折疊好。
隔日進公司, 一切恢復如常。
來自刮水的讚美
我蠻常使用公司的茶水間流理台清理餐具、杯子, 那是一個金屬檯面帶有深深的水槽。
很多時候, 我會拿到一塊濕濕的菜瓜布, 雙手一擰會泡沫炸裂, 伴隨的水一起跟我的雙手打照面。
始終不解, 為什麼上一位使用者, 不能把菜瓜布清洗擰乾?
多數時間, 檯面會有許多小小的水塘, 各自以自己舒適的大小, 聚集成一塊塊散落在各個平面之上。
差點以為掛在水槽前的刮水棒, 是一種需要專業執照才能操作的重機具。 幾次我在刮水的時候, 被同時在旁邊的同事稱讚, 還以為我是在開挖土機了嗎!?
那時, 心中冒出的一個大問號: 難道你可以接受這麼髒亂的流理檯?
茶水間, 每一天的不固定時間, 檯面會是乾淨、沒有水漬的;垃圾是在大的垃圾桶之中, 菜瓜布會是準備好等待下一個人使用的。
這些項目掛在清潔同仁工作要點之中。 環境清潔這件事情, 是一個高度專業的工作, 完全不亞於公司的任何一份子。
昨天好幾次看到新聞時, 我都不禁回想, 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 在外有多少時間我們真的是被教育來打掃環境的?
算一算, 有印象的應該只有國小、國中、高中以前的求學時期, 還有當兵的時候, 其他時間我們身土的環境基本上就是透過 「別人」 維持, 我們擔任的是使用者的角色。 甚或, 為了維護學生的安全, 有些高中外包廁所的清潔工作。
在歷久的社會文化中, 「清潔」 被分工成為一種專業。
如同律師、醫師、工程師一樣, 都是具有一定的技能, 讓我們省下學習成本以及時間, 達到更好的效益。
台灣的教育體制從廣設高中、大學開始, 將近 20 年的時間, 大家共同在經歷一段去專業化的過程, 好似只有大學畢業才有資格成為社會新鮮人。
將近二十年來, 光鮮亮麗的包裝成為了重點, 學士、碩士的已從光環變成了生活的必然。 更嚴重的是, 我們對於每個專業的看待更加模糊。
總以為, 腦力密集的工作是一種待遇, 勞力密集的可以適用另外制度。
甚至在公司工作的人, 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去相處與對待。
我不知道博客來是否以這個角度出發, 去自主地把員工分階層, 切出了雇用跟承攬的兩種選擇。
有幸的是, 政府提供了我們明確的定義, 才會有這次透過律師的發文, 創造了關注的力量, 改變了資方行之有年的理所當然。
但說到底, 我們如果真的尊重每一份工作職位, 對人生的貢獻, 或許連制度面的差異造成的壓榨都可以避免。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