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停止使用超熱門筆記軟體 Notion
24 December 2020Notion 是這一、 兩年, 或者說這一年來快速崛起的軟體, 加上因為 Evernote 改版的效應, 讓 Notion 討論度更高了, 但兩個月前我從 Notion 跳槽到其他的軟體上面。
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 Notion 是在 2108 年 6 月推出的服務, 而我在 2018 年 10 月開始使用, 算是很早期的使用者, 也陸陸續續陪伴了兩年多的時間, 直到兩個月(2020-10-24)前, 停止使用。
之前也寫過一些關於 Notion 的文章, 去打造一個專屬的數位助理、 整理珍藏等等, 也真的嘗試把時間管理、 行程管理以及各種筆記放上去, 不過卻發現, 並沒有達到如預期的效果。
這一篇想要來記錄一下原因, 這邊有一個前提想要特別提出來, 因為我是一個主要裝備都是 Apple 的人, 所以很多思考層面就是以此為出發點。
回到我選擇 App 的初衷以及概念, 這次確認想要轉換, 主要就是在使用場景概念的改變。
從軟體核心到裝備核心
當我第一次想要打造數位助理的時候, 我的思考點是 「在一個地方」 放所有東西, 而所謂的 「地方」 我一開始的概念是使用 App 統一管理, 那時候市面最流行的軟體是 Evernote, 但我很久以前使用的記憶是不好用的, 剛好看到了 Notion 這個方案, 覺得看起來是符合。
但隨著使用下來, Notion 雖然提供了強大的功能, 但是操作起來是非常麻煩的, 看得出來為了維持一個強大的筆記與協作系統, 裡面的控制項目有點太多。
同時我發現這兩年來 Notion 在開發的計畫上面, 並沒有非常強調要跟外部系統整合, 雖然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有了 Notion API 的計畫, 但其實走向並不是跟 iOS/iPadOS/Mac 內建的軟體, 如行事曆、 提醒事項整合。
這一點, 多數時候可能不是問題, 但是搭配 Notion 的一個致命傷, 那就會變得很嚴重。
開啟速度慢且操作不方便
雖然有做 Offline 編輯的功能, 但是每次我都不知道在什麼狀態下會開啟, 有時候甚至在沒有網路的地方, Notion 會出現錯誤的頁面, 官方有說: 2020 已經有大幅的改善, 但我使用到 2020.10 時並沒有明顯感覺到。
同時, 因為 Notion 其實是一個連網的服務, 所以開啟的時候就是會幫你連上網路, 開啟的速度多數時間 「很慢」 , 雖然可能不會慢到很離譜, 不過跟內建的 App 以及其他筆記軟體比起來, 差異就非常的明顯了。
我自己的經驗上, 當我看到有一則提醒的時候, 想要點進去開啟來看, 往往需要等個多幾秒。
同時, Notion 在操作上其實因為有些特殊設計, 我自己使用起來覺得不方便, 例如:
- 提醒事項完成後, 仍會在日期顯示到期的紅色;
- 版面使用 Block 來設計 (其實很多人喜歡);
- iPad 操作的介面不夠友善 (相較於 Mac 版本來說)。
當然可以列出很多我不喜歡的點, 畢竟每個人都各有喜好, 不過其實如果是在強調快速跟便捷上面, 我覺得 Notion 的確不會是我的首選。
目前使用情境: 不需要協作, 正在施行子彈筆記
有鑑於此, 我又重新回到檢視我的使用情境的階段。
Notion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 「團隊協作」, 大家可以在每一則筆記之中留言討論者或者互相交辦事項, Tag 彼此。 但我的使用情境上, 經過了兩年來的使用, 其實並沒有這樣的需求。
對於我的數位助理需求來說, 協作的場景幾乎沒有, 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在使用, 等於這一個強大的功能, 對我的挹注是沒有的。
剛好這幾個月看了一些書, 正在重整自己的筆記系統, 目前是由 「子彈筆記」 慢慢的發展出來, 其中有一個信念是強調 「快」、 「不需要思考」, Notion在這裡的設計上面, 的確就不符合我目前規劃的需求。
所以最後我就停止使用 Notion 了! 我把原本放在裡面的幾個模組, 包含時間管理、 財務管理、 筆記管理、 專案管理以及知識管理等, 慢慢開始移轉到其他地方, 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搬移個過程也一次次重組自己的思考, 在這兩個月的時間, 也慢慢地用得上手跟習慣, 有點心得, 就這樣慢慢記錄下來。
持續在 Notion 的一些社群跟 Twitter 之中看到許多分享, 很多人創造了很不同的模板, 看起來真的很厲害, 但不斷的重新思考情境之後, 漸漸減少懷疑, 發現有其他更適合自己的運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