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應該是個定位明確後的伴隨結果
29 January 2023曾經出版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日本作家近藤麻理惠 (Marie Kondo), 近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 表示目前有三個小孩的狀態, 令她對於整理這件事情目前已經不再生活的首位。
Facebook 上面有許多討論, 我特別找了相關報導, 以及原文的段落:
Kondo says her life underwent a huge change after she had her third child, and external tidying has taken a back seat to the business of life. “My home is messy, but the way I am spending my time is the right way for me at this time at this stage of my life,” she said through an interpreter at a recent media webinar and virtual tea ceremony.
正當大家都群起感到 「欣慰」 的時候, 回來反覆咀嚼文字, 其實麻理惠並沒有真的講說 「放棄斷捨離」 這件事情, 而是在目前階段之中, 已經不是人生首要的任務。
自然家裡也呈現一片混亂 (messy), 因為她正在這個階段, 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過生活。 剛好, 高強度、 規律的斷捨離, 並不是現在的重點。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原文, 畢竟現在掀起的討論串, 應該都沒有表達出報導中的所有內容。
最近, 我持續在數位系統上面做了蠻多調整, 可以說一種數位斷捨離, 想想對於斷捨離的定義, 許多人習慣討論 「丟棄」, 但我覺得應該把注意力放在 「留下」 。
我很久以前就有購買麻理惠的書, 包含了第一冊跟第二冊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 實踐篇.解惑篇⟫ 仍在我書架之上, 是我之前的主管大力推薦, 認為是改變人生之作。
那幾年 「斷捨離」 風潮從日本的幾位作者、 實踐家, 大肆席捲台灣, 那是一個在金融海嘯過後的年代, 許多人都在追求新的人生, 斷捨離的出現, 就像是一個電腦的重啟按鈕, 丟掉了什麼, 好似人生就會重新來過。
書名打動的人心, 但人生卻不一定跟著書裡的方法, 就會重新翻篇有了不同。
每次, 花幾個小時整理的房間、 書桌, 幾天後, 又會開始出現不同的物品於上, 已經繳完的水電帳單, 從誠品帶回來的幾本書, 或者新採買的小物。
幾個月後, 重複的整理一次, 回到起點, 但總跑不出這個框架, 就像學校操場一樣, 從起點出發, 你還是回到出發這個原點。
幾年下來, 本來以為 「斷捨離」 這套系統, 完全不適用在我身上才對。
之前電子報有分享過系統轉換 (點此訂閱), 配合其他數位系統上整理過後, 我覺得對於斷捨離這件事情, 能夠賦予自己的詮釋。
斷捨離真實的重點不在於我們 「丟棄」 了什麼, 而是讓我們不斷透過整理, 去思考到底現在的我 「珍視」 的是什麼。
外在表象所呈現的斷、 捨、 離只是一種結果。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 本來應該是結果的丟棄, 就會變成一種持續性的過程。
直到我們找到當下內心最重視的, 過程才會走向結束, 呈現了大家朗朗上口的結果—斷捨離。
我之前曾經提到 AppSumo 就很適合用來驗證, 因為它提供了很多新創的服務, 價格實惠, 又可以享受 60 天免費退款。
過去這一年, 我幾乎幾天或者可以說是每天, 都會去看一下有什麼新的。
電子報系統的來來回回
去年很重要的一個任務, 就是開始發送電子報, 因為是以內容創作為主, 所以想要找的系統簡單一點, 卻又具有足夠的功能。
總過一年之間, 使用了 Acumbamail、 SendFox、 Selzy、 Inbox、 電子豹、 Mailerlite 等等, 直到最近才定調回到 Buttondown, 月訂閱付費使用。
中間先不論金錢成本, 光時間成本評估起來就已經相當不划算, 如果加上腦力的思考消耗還有心力的花費, 令人覺得如果當時能斷捨離不知道多好。
不過那個時候, 目標不明確、 想要的經營模式也不清楚, 最大的能力只能說, 那些不是我要的, 只好讓自己泡在過程之中, 直到明確目標出現。
Typlog 的內心掙扎
Typlog 已經使用一年多了, 講真的以一個 Blog 系統來說, 絕對不是最實惠的選項, 尤其是在重視搜尋功能的情況下, 買了最高規的版本。
好幾次, 都想著要如何找到其他的替代, 本來支持了新創的 Blogstatic、 還思考用 Notion 整合的服務等等。
大概隔一個月總會掙扎一、 兩次, 都不知道耗掉了多少腦力。 幾次評估, 最終都是 Typlog 是最優的選擇, 相較於 Blot.im、 Feather。
找到關鍵的個人品牌核心
電子報跟 Blog 應該屬於在持續生活發酵的議題, 所以在討論到斷捨離的時候特別有感。
正如最新一期的電子報所介紹的 Role Model (點此訂閱直送最新一期), 因為認識了三位個人品牌經營的大師, 更認識個人品牌的定義, 也進一步地找到了讓我無法脫離斷捨離過程的關鍵—對個人品牌的模糊。
當我重新定義自己想要經營的個人品牌後, 斷捨離這個成果就慢慢浮現。
Typlog 成為了官方網站與部落格, 因為可以放置 Asset 當作產品頁面, 這一點是效法于為暢 (暢哥) 的官方網站 ⟪天下為暢⟫。
Buttondown 提高了訂閱的費用, 升級到可以經營多電子報的版本, 人數上限為 5,000 人, 足夠支應個人品牌的規模。
寫作跟圖表的製作歸納到了 Whimsical, 這一套不是寫作工具, 但 Docs 的專注模式提供了無比舒適的寫作環境, 還支援 Markdown 複製與貼上。
關鍵的 「定位」 出現, 讓我知道想要專注的重點, 有了重點, 其他的, 都是可以捨地或者擱置的部分, 會有擱置的項目是為了補足主角的不足, 但配角已經不會凌駕主角佔去主要心力。
相對應了, 很多域名將會被我斷捨離; 有些 SaaS 的服務, 不再繼續付費 (例如 Craft); App 又一輪的大清理。
我想要創造的一個以內容為主的個人品牌經營, 而所有的過程都需要具有可複製性。
#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