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跑道數位篇-部落格

8 April 2018

這是延續近一個月來的 「流動」 這個主題, 剛好假期有比較多的時間, 本來想好好整理家裡, 但一看到自己寫作的地方很亂、 沒有組織, 剛好順勢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順勢整理起來。 以下是一點心得。

雖然大家都說斜槓青年是近年流行的風潮, 但因為嘗試了很多東西, 加上跨界蠻大的, 所以一直都維持平行的分享方式, 把不同的主題放在不同的地方, 讓彼此不太衝突。

漸漸的就有了四、 五個放文章的地方, 看起來好像很多東西, 其實實際上因為紊亂, 所以每次想到要管理跟分類, 就會覺得還沒動手已經先累!

另外一方面, 近年來社群的興起, 自媒體的興盛, 行銷已經不是注重分門別類的時代, 更重要的是 「個人品牌」 , 以人為主題的重要性已經漸漸地超越了, 以不同分類為主體。

而許多不同平台的部落格, 反而讓自己寫作上面, 一次都要轉好多回, 有些平台可以適用的方式, 轉到了另外一個平台, 就變得需要微幅修改, 例如 Medium 就是一個對於格式限制比較多, 且不開放自訂的系統; Blogger 的編輯器較舊, 同時無法支援行動裝置;純網頁 HTML 的不靈活等等。

當我在進行流動的第一步 「清理庫存」 的時候, 順勢想要一起解決這一部分。


齊一、 精簡、 強化

在這樣的背景思考下, 還沒動手就已經學得很累, 看起來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要怎麼能更省力, 掌握人從一開始到感覺疲累的時間差, 這件事情就至關重要。

回到品牌創造的原始概念, 其實我的重點在 「創粉」 , 找到屬於自己的粉絲, 在背後依歸的品牌是 「我這個人」 , 因此重點要回歸到, 創造 「我」 的價值以內容, 不再以創造哪個議題為主要思考。

根據這兩個基礎的思考, 具體就能夠條列幾項目標:

  1. 齊一流程: 包含未來管理、 創作流程;
  2. 精簡平台: 方便別人找到我, 發現我;
  3. 強化內容: 內容才是王道, 質量並行。

Hugo 成為了目前的藥方

這一篇主要是談論數位化的內容精簡, 尤其在原本的部落格上面著手, 總計我大概花了 12 小時(當然之前已經開始做了一點, 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重新形塑了平台與流程。

這次的最大的重點是 「把所有部落格移至同一個平台」, 以往分佈在 Blogger (出發地有情感的依據捨不得放棄)、 Medium (希望享受社群的沒好, 也喜歡簡潔的頁面)、 HTML (希望維持簡單方便的平台 WordPlus.Host)。

這些雜亂的平台, 在今天都已經移到了 Hugo 平台之上, 目前暫時透過 Github Page 架設, 等有一天需要大流量的時候, 會在近一步思考下一階段的系統規劃與轉型。 剛好這幾天看到有一個很類似 Medium 的版型, 剛好補足了對於不順手的地方想修改的慾望。 之前有一篇轉換以 Hugo 為主要平台, 大概有把相關優點說明了, 畢竟我目前正逐漸以 Markdown 當作主要的寫作語法與工具, 一直以來就是很喜觀能夠規格化的東西, 莫名對美感的追求, 可以參考為什麼我採用這樣的方式。

將 Blogger 轉換至 Hugo(含優缺點評析)

近年許多新興語言興起, Go語言(golang)就是其中一款, 能夠快速的編譯出靜態網頁, 加上許多開源性的平台以及網路資源, 提供了更好網站架設方式, 經過許多評估與思考, 決定要將自己網站打掉重練, 來看看我的思考過程以及優缺點在哪呢?


小結心得

寫部落格已經超過 10 個年頭, 記得是 2006 年就已經開始的活動, 經歷過不同身份的轉換, 到今(2019)年有了不同的想法與轉機, 這也是上半年忽然想到以 「流動」 為主軸, 重新檢視自己身邊生活的一切, 更希望回到初衷的分享與記錄。

這次的重新整理, 也讓我開始重拾紙筆 (其實是手摸鍵盤) 寫了幾篇文章, 拿回了一個寫文架構, 將會持續使用看看, 希望有更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時候, 在用文章的方式呈現。

未來 Medium 將會著重在個人筆記, 一切屬於想給自己看的東西, 當然並行會有些心得與感想, 受眾鎖定在我自己的暫存資料庫, 同時也是透過這邊社群讓大家了解我的管道之一。


寫作架構

  • 起:緣起(Why)
  • 承:問題&目標(What)
  • 轉:解決方法(How)
  • 合:小結心得

而 Who, When, Where 其實會不斷穿插在這三者之間, 不必然需要歸屬在任何一方。

#web









2006 - © 未來六米, made with ♡ by Blo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