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能接受 Facebook 發長文?
2 January 2023老實說, 我非常不能接受 Facebook 發長文這件事情, 但不知道為什麼, 許多中文的創作者, 都將 Facebook 當作發文的主頻。
早上起床習慣會刷一下 Facebook–努力改善中–今天剛巧又看到一則長文, 內容很棒, 但是閱讀體驗上面完全不行。
我相信這不是作者的本意, 但習慣跟環境使然, 讓 Facebook 至今被許多人創作者高度依賴。
雖然, 我講的是中文, 但是就算放到任何文字, Facebook 從來都不會是一個好的 「長文」 平台。
格式的欠缺, 加上斷行設計的問題, 基本上閱讀長篇文章, 我會直接說是沒有閱讀體驗的。
就以最顯而易見的斷行來看, 手機 App 版本設計上並沒有差異, 每一個斷行都會完整地與字體大小相符, 但用電腦來看的話, 會看到顯得過度擁擠。
有些人就會在其中增加符號, 例如 .
去強迫斷行, 達到閱讀舒服與一致的體驗。
Facebook 斷行比較, 使用 SideIt 製作。
但不管怎麼做, 排版功能的欠缺, 這一點就已經可以證明 Facebook 不是表達論述最好的地方。
回顧 Facebook 的歷史, 本就不是設計來發表長篇大論。 成立的初衷, 是希望讓大家可以在上面建立個人檔案, 與更多的好友透過網路聯繫、 傳訊。
時至今日, Facebook 的社交功能逐漸變成了廣告與媒體, 以追逐盈利。
在這麼媒體的 Facebook 之前, 他們也曾經為了長文創作, 做了很多不同的努力。
有一段時間他們設計了網誌的功能, 近一步延伸開發 Facebook Note, 但最後還是以終止 (隱藏) 服務收場。
另一嘗試是即時文章, 讓已經有內容的創作者或者媒體, 將自身網站的長篇文章快速載入, 也將在 2022 年轉為封閉, 並在 2023 年退役。
顯示 Facebook 主頁動態的強大, 已經壓縮了其他產品的生存空間, 人們的慣性, 帶領了產品氛圍, 重新定義了讀者體驗。
隨便滑、 有時間就滑, 動態頁面的設計, 讓我們以為在吸收資訊, 但訊息的雜亂, 很難令人真的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
圖片、 文字、 標籤等組成, 看起來好像有編排, 但真相卻是這一些都是被媒體商 Meta 所控制著!
還不要講到演算法, 版面安排上就已經主宰人們資訊收集的方式。 圖片成為主要的場景, 擁擠的文字成為了日常。
非常令人難以接受。
中文的優美, 是因為我們在段落跟文字之中, 維持著一種平衡。 平衡帶來的美感, 創造了舒適體驗, 在生活中潛移默化。
哪邊該出現圖片? 哪邊該粗體? 哪邊又應該是分段落下小標題? 這些不單只是格式, 而是每個作者想要為讀者創造體驗之必然。
更遑論基礎的一些中文排改概念, 吳聰敏教授在 ⟪寫作與排版⟫ 提供了精闢的中文排版見解:
中文稿之行距應比英文稿加大。 例如, 若使用 12pt 字體, 行距至少 0.7 公分。
還有其他的建議, 這一些在 Facebook 動態牆, 目前功能的限制下都不能夠實現。
寫長文, 我反而更建議部落格, 或者現在已經有許多內容社群媒體, 例如 vocus、 Medium 或者 Matters。 我個人非常推薦 vocus, 大家不妨一試。
2022-2-26 補充: 半形與全形標點符號
大家讀到這邊, 有沒有發現這一篇的排版, 跟其他的文章不太一樣? 全文都使用 「小寫的」 標點符號。
這在正體中文排版上多有論述, 不過是相對少見。 目前看到日文與簡體中文排版, 會使用半形的標點。
吳聰敏教授, 發表了論文排版軟體 cwTeX, 並針對排版收集許多討論與提供見解。 認為: 「標點符號不應該居中。」
在朱網頁半形及全形字符(U+FF00–U+FFEF)一頁之中, 陳述全形跟半形的標點符號如下:
除了全形字外, 還有半形字, 這是舊日為了節省儲存空間遺留下來的字元。
又 wikiwand 中陳述全形逗號的目的如下:
全形逗號「,」是U+FF0C, 原來目的只為向下兼容 Big5、 GB 2312、 JIS X 0208 等標準, 但現在大部份中文輸入法輸入中文標點或中文字型時都使用全形逗號;
足見在電腦排版的歷史之中, 半形與全形的定論除了閱讀體驗外, 可能多來自於系統考量。
時至今日, 規格化在數位時代不可或缺, 正體中文排版與字型幾全數採用 「全形標點符號」, 致使若要以半形標點呈現, 一來會增加寫作習慣著障礙, 抑或使用程式 (如 Javascript) 等系統化改變, 或快捷地使用日文漢字為主體的字型 (如花園明朝体、 IPAmj明朝)。
因主要輸入法, 並沒有內建所有的半形標點符號, 故以上途徑均會加大寫作摩擦力, 增加鍵盤切換的次數或者排版的複雜度。
您是喜歡哪種符號的排版呢?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討論。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