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 Evernote 出售的這一天
19 November 2022美國時間 2022 年 11 月 17 日,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筆記軟體之一 Evernote 宣布結束獨立經營, 被義大利 App 開發商併購。
有志於數位筆記且歲數到一定年紀的人, 我猜或多或少都有使用過 Evernote, 甚或仍以其為主要的筆記還有生產力工具。
在那個年代, 只要說筆記軟體, 唯一的選擇就是老派的 Microsoft Word, 直到 Evernote 橫空出世 2008 年追上了行動裝置啟蒙的年代, Evernote 是唯一一個跨裝置卻沒有痛點的筆記軟體。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 Evernote 並沒有踩穩腳步, 本來的新時代設計隨著時間過去, 也成為了一個老派的軟體, 擁有老客戶, 卻也已經少了對新世代的吸引力。
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剛好我這兩天對於筆記軟體, 沈澱了許久, 又做了一次轉換, 距離上次的 Agenda 回歸, 不出幾個月, 重新停泊在 Craft。
曾講過: 「每一次的轉換, 都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
關鍵的起步在於我發現, Agenda 萬事俱備, 但東風總是無法吹起, 撫過自己。 經過幾週的思考跟實驗, 發現狀態是真的如我所想。 再去探討原因的時候, 這次過程除了重新認識自己之外, 更重要的是定義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筆記軟體。
之前, 一直強調簡單、 直觀、 介面舒服、 速度流程, 這樣就能夠馬上開始寫。 本來以為就是這麼簡單, 但其實我想要的是一種感覺, 透過筆記軟體成就某些事情。
寫筆記是一種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在跟自己對話的時候, 專注很重要, 我忽然發現 Agenda 的優點, 瞬間成為了窒礙之處, 介面上面有太多的資訊。 雖然可以關掉, 但實際上的版面配這, Agenda 少了跟自己對話的功能。 因為他不能夠在畫面上顯示單一的筆記, 整個專案的筆記都必須顯示在螢幕上。
有時候這樣很好, 但以我自己的筆記習慣來說, 由於我是眼光很容易多點關注的人, 滿滿資訊的的畫面影響了。
這一種潛移默化, 再打開筆記軟體的時候, 感覺身體的精力消逝許多。 致使我在思考是否有可能改變。
環顧自己的使用情景, 實際的體驗幾天之後, 我寫下了對於 App 挑選的重點:
我的 App 檢核清單 (Check List)
- 有網路/瀏覽器版本的支援 (Web App)
- 同步但支援離線使用 (Sync & Offline Mode)
- 可以使用 Markdown 編輯 (Markdown)
- 具有可拓展性 (API or Extension)
- 主動積極的社群 (Active Community)
- 具備全文搜尋功能 (Full-text Search)
- 即時且熱情的開發者回應 (Enthusiastic Support)
- 速度、 速度、 速度 (Fast Fast Fast)
- 美觀、 美觀、 美觀 (Look & Feel)
- 保持更新頻率 (Update Frequency)
本來只是想要延伸日常的筆記軟體, 後來就發展成適用於所有 App 檢核。 要找到完全符合的軟體, 非常困難, 但是能夠有其中七項支援的話, 我想應該不用多所考慮。
Craft 在這樣的評分中, 目前就我評估下來大致上可以符合 8 項, 第 3 項我覺得不完全是符合, 第 4 項則與設定的標準有所落差。
其他的像是 UpNote、 Notion、 Evernote 以我的標準, 放在這個表中, 都遠不及 Craft 所獲得的分數。
想當然, 最後 Craft 勝出。
2022-11-28 補充更新
專注在科技與新創的 Manny 在最新一集 Podcast 整理了 Evernote 的發展與變化, 推薦給大家。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