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筆記成為心想事成的媒介
20 November 2022從很久以前, 我對於 「筆記」 這件事情, 有一種特別的情懷。 總覺得它能在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 卻又不知道是哪一種角色。
以前多數時間是手寫的筆記, 後來數位筆記的時代來臨, 喜歡趕流行的我, 順勢上車。
經歷了極短暫的 Evernote, 後來停泊在 Notion 一段時間, 2020 年後的兩年時間, 就開始在不同的筆記軟體之間進退。
直到最近回到 Craft。
細數兩年間, 使用不下十數種筆記或者稱為類筆記的 App, 例如 Agenda、 iA Writer、 MWeb/MWeb Pro、 Coda、 UpNote、 Spaces、 Bear、 SuperNote、 Logseq、 Whimsical Doc 等等, 只要有人推薦, 我覺得可能符合需求, 多少都接觸過。
實際上來說, 都未於上面說的軟體駐足過太久, 除了 Bear、 Agenda 跟 Craft 之外。
好幾次, 都覺得自己到底在幹嘛! 為什麼要這樣換來換去! 什麼時候才能夠定下來?
卻又似冥冥之中, 會在使用到某個時間時, 伴隨自己的拓展, 順勢產生了轉換的念頭。
慢慢體認到: 「沒有所謂可長可久的筆記。」 宇宙法則讓所有事情都不斷的前進, 在時間的尺度之下, 時間在走, 人生也不斷的邁步前行。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最新的書作 ⟪防彈筆記術⟫, 給了我新的視角, 除了畫出的重點外, 內心烙下一個核心的概念: 「怎麼透過筆記讓生活防彈。」 不要被那如同一顆顆小子彈的 「瑣事」 游擊了我們的生活。
防彈筆記的概念, 每次的筆記我們都要回去思考 「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只有在目標跟內心的渴望一致的時候, 邁步前行的人生, 才會慢慢地走到拓展的方向。
筆記一方面除了記得瑣事之外, 更能夠成為把時間越用越多的工具。
兩年的筆記軟體流浪記後, 我發現時間並沒有因為使用筆記軟體變多, 反而因次次的轉移, 思考的量大了、 輸出的量小了。 跟我想要寫筆記的概念, 完全就呈現了一個相反的方向。
「一定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我是這樣的思考著。
沈澱、 重新省視自己, 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步驟, 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也重新定義了寫筆記在生活中的角色。
本來以為, 筆記是為了成為一個生產力爆發的人, 原來是個誤區。 其實, 筆記應該成為心想事成的媒介。
寫筆記是為自己而做的事
寫筆記已不再是為了整理事情, 也不僅僅只是把任務完成, 更重要的事, 為自己的各種面向, 留下軌跡。
記錄 「已經走過的路、 將踏上的路、 不想經過的路。」
就是為自己寫一本書, 剛好在網路發達的時代, 這本書不僅僅只是寫給自己看, 還能分享出去。
至此, 相較於要怎麼調校筆記到完美的結構, 跟一次次的筆記術整理, 現階段對我來說如何透過 「寫」 去完成想要做的事情, 更加為重要且有價值。
在重新評估使用的筆記軟體的時候, 又有了全新個觀念。 在兩年前的 Notion 遷出後, 到現在的重新在 Craft 停泊, 有更多的篤定跟確認感。
為自己而寫並且寫出自己。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