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舒適圈是個假議題
14 June 2022那一天, 剛好看到一則推文, 標示出來了舒適圈跟潛力區的概念, 讓我回想到關於舒適圈, 過去我花了蠻長一段時間去理解這個議題。 然後我才發現, 其實跳脫舒適圈並不適用大多數的人。
Until you move beyond your comfort zone, you'll never know who you can be pic.twitter.com/oxZSsAb1xL
— Junhan Chin | Illustrator (@junhanchin) June 11, 2022
每一個透過自己的成長歷程, 多少都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多數的時間我們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之中, 因為 「感覺舒適」 對人類乃至於每個生物來說, 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當我們感覺舒服了, 相對來說發揮創造力的餘裕就會變多, 也更能夠會自己的未來做鋪陳與著想。 我始終認為舒適圈是一件必要, 且利大於弊的事情。
但常常有一個問題令人困擾, 就是市面上一堆人都在說要跳脫舒適圈, 勇敢地面臨挑戰, 這樣才能釋放自己的潛能, 讓自己成長。 乍聽之下, 會覺得非常有道理, 但是這樣陳述, 說明了一個立場, 在舒適圈的人是吝於成長的。 持有這種說法的人, 假設了舒適圈裡面的人, 真的覺得很安逸, 所以基本上會不思成長。 但實際上, 並不是這樣的。 舒適圈, 跟不思成長不應該被劃上等號。
舒適圈提供一個安全的場域
或許是因為冠上了舒適這個名詞, 所以大家對於舒適圈的定義感覺上受限於詞彙的使用, 變得比較侷限了一些。 其實我覺得舒適圈的定義, 應該是比較籠統而且包含比較多感受的。 例如他是一個令人感覺到安全的地方、 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場域裡面擁有比較多的控制權、 我們在這個場域中的負面情緒比較少等。 我覺得這都是舒適圈的重點, 但當我們提到舒適的時候, 可能就很容易被人所遺忘。
安全感、 控制權、 負面情緒的減少, 這些其實跟安逸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擁有這些讓自己比較平衡的感覺, 並不表示我們就不思進取, 只是想要在這個環境中繼續待下去。 因為, 真實情況是, 人們在長期安逸的情況之下, 多少都會有一種不安的心情, 有時候我們會說這是靈魂設計, 當我們今天決定要變成人來歷練人間的事情的時候, 其實我們對自己是有期許, 也會帶著一定的 「任務」, 或者有人說是 「靈魂約定」。
舒適圈最多只能夠代表, 我們擁有一個讓我們 「覺得安全」 的場域, 在這個場域力我們會有比較多的時間、 擁有自己的空間, 透過這些餘裕, 更能夠去體現我們想要做事情, 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到我們的任務, 然後整備好自己再出發。
久待舒適圈會令人感覺不適
試想, 如果我們今天都處在一個動盪的環境, 我們需要面對的是一天該如何過下去, 鮮少有時間跟自己相處, 去思考到底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 舉例來說, 最近台灣正處在梅雨季, 上週一整週都在豪雨與陰雨綿綿的天氣中, 住在土石流好發區的人們, 要思考的不會是人生任務或者靈魂約定, 更多時間應該是不時走出去看看山的情況, 土石走向以及水流的大小。 這是生理上的舒適圈被一場大雨破壞了。
除了生理上的舒適圈外, 還有一段是我想要談的叫做心理舒適圈。
相較於生理的舒適圈可以用物質定義, 心理的舒適圈是很難定義或者為他人所發現的。 因為每個人對 「舒服」 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我感覺舒服的環境、 事情不代表別人也會有相同感受。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驗, 當我們在跟別人說最近的景況的時候, 有些人會劈頭就說: 「你就是過得太好了!」 縱是我們今天正在分享自己的煩惱, 還是有可能會聽到這句話。 因為我們的心理舒適圈只有自己知道, 他們可以為我們想像, 但絕對不會猜得到百分百的標準答案。 所以當他們覺得我們是因為過太爽而產生煩惱的時候, 多數時間是用他們的立場在幫我們思考, 如果聽起來很令人生氣的話, 我覺的大可忽略對方的語言。
但有一件事情, 我卻非常建議不要忽略, 就是你產生的 「不適感」, 因為我自己的體認, 在舒適圈待久了, 會有 「什麼東西怪怪的」 這種感覺出現。 畢竟我們成為一個生命體, 自然需要做一點事情, 通常不會是在舒適圈裡面軟爛就好。 往往在一個安全的環境長時間下, 會出現一些不可控的事件, 讓我們體認到, 好像不能夠這樣下去。 然後就幫助自己動起來。
如果你是那種對於不舒適的感覺非常排斥的人, 我反倒建議你應該先找一個地方、 環境或是氛圍, 讓自己先舒適起來, 在這樣的餘裕之中, 你可以慢慢享受並且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但請記得, 當你有不舒適的感覺時, 這時候要嘗試跟不舒適的感覺相處, 然後找到時間開始 「動身」, 去面對這種感覺, 並練習在這樣的感覺之中, 我們怎麼再回到自己的舒適狀態。
擴大舒適圈的彈性才是重點
面對不舒適然後再回到舒適, 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複製的成功方程式, 因為這不代表你需要跨出舒適圈。
過往我們常聽到要跨出舒適圈勇於面對挑戰, 好似我們把舒適圈跟挑戰當作對立面, 在進行一場零和遊戲。 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 舒適圈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範圍, 每一次的挑戰我們不是要完全的跳脫自己的舒適圈, 而是在這個舒適圈環境之中, 我們要如何能夠把那個挑戰的目標納入。 每次納入一個新的項目, 完成一次挑戰, 舒適圈的範疇就會相應的改變。
一次次的經驗, 不管成功或者失敗, 我們都不斷的在增加舒適圈的彈性。
如何擴大你的舒適圈, 並讓舒適圈保有一定的彈性, 遠比離開舒適圈迎接挑戰重要的多。 這樣的想法好處在於, 我們不用真的完全經歷一種不舒適的感覺, 而是嘗試多踏出一步, 迎接不同的挑戰。 拓展的確會帶來一定的不舒服的感覺, 但卻也相對的能夠提供我們成長的養分, 但不代表我們需要全然地把自己泡在那種緊繃的樣貌之下, 而是少了一點餘裕, 多了一點急迫感, 而在這中間去尋找新的平衡。
就像我之前常說的, 從身心靈的觀點, 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不斷地 「再平衡」, 原本的平衡需要被破壞, 但每一次的破壞其實我們都有足夠的智慧, 去回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而當我們找到新的平衡點之後, 舒適圈將隨時之擴大, 一次次地擴大我們身處的舒適圈, 其實也正創造新版本的自己, 就像軟硬體升級一樣, 每次迎接挑戰, 換個角度想就是除蟲 (debug) 或者增加新功能的機會, 經過一次次的升級, 我們也就更具備能力去嘗試更多的事情。
下次, 有人說你 「過得太好」 或者叫你跳脫舒適圈的時, 我們可以回應: 「我的目標就是全世界都是我的舒適圈!」
#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