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習慣創造了自由

3 April 2021

這本書倒在我的電子書櫃裡面很久, 一直都沒有拿出來, 直到最近放入我的三月書單, 遲了幾天終於在假期閱讀完畢。

一直以來我其實被三分鐘熱度這個問題困擾, 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激起熱情, 卻也很容易沒有熱情的人。

因為知道自己有這個特性, 所以對習慣養成的書籍,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但在看完原子習慣之後, 一種收穫滿滿的心情, 改變了我對習慣這兩個字的定義。

書裡面並沒有提到太多的方法,
而是講述了很多概念, 適時提供不同的工具, 讓讀者依循。

好習慣、 壞習慣都是被四個階段養成的

以前講到習慣, 心中總直覺只會有 「好習慣」, 壞習慣不是不存在, 而是我們不希望它變成一種習慣, 即使已經成形了。 但其實不管好壞, 習慣是一種狀態, 並由四個階段形塑而來。

習慣建立的四個步驟, 整理自 ⟪原子習慣⟫習慣建立的四個步驟, 整理自 ⟪原子習慣⟫

習慣就是對我們產生的渴望進行的回應, 這一份渴望是從某一些提示而來。 當我們被提示 「有可能」 的時候, 如果作出了 「我想要」 的判斷, 那就會啟動回應機制。 這時候, 如果獎賞在結束的時候出現, 就容易養成一種習慣。

以文字創作者來說, 當得到 「內容有價」 的提示後, 我們會渴望 「內容被看見」、 「參與內容經濟獲得金錢」, 所以開始作出 「寫作與發表」 的回應, 而 「閱覽數」、 「按讚數」 就是立即獎賞。

一個沒有辦法持續的習慣, 一定是在中間有部分斷掉了, 通常一開始是獎賞的階段沒有被滿足, 然後依序瓦解了前面。

為了要讓前面不要這麼容易被瓦解, 有一個原則在這時候就非常的好用。

最小努力原則, 降低生理狀態的影響

在許多強調執行力、 任務管理的書籍, 都有提到一件事情, 就是把任務切割到最小的可行動項目, 這一點在電腦玩物站長有一系列的文章也強調:「拆解任務到可以馬上執行的下一步行動。」

最小努力原則, 整理自 ⟪原子習慣⟫最小努力原則, 整理自 ⟪原子習慣⟫

因為人的天性是盡可能地保留能量, 所以發懶是一個很重要動機, 大腦為了保留能量, 所以會挑最容易的事情來做。

任何要違背最小努力的事情, 都會花費我們太多的能量, 是沒有效率的。

習慣的培養, 開始與結束都一樣的重要, 上面講到了結束的時候, 回饋是不可或缺的。 但沒有開始, 又何來結束呢? 因此, 細緻的切割任務, 創造每個簡單的開始, 能夠有效地減輕大腦負擔, 降低了生理狀態的干擾機率。

追蹤才能幫助自己應變

這一點, 我一直都做得沒有很好, 即使很多書上寫, 但我實在沒有辦法把將 「追蹤」 深化到自身上。 但書中有一個觀念, 讓我重新看待了 「追蹤」 這件事情: 不是什麼都值得追蹤, 手動的追蹤只限於重要的事情

習慣追蹤器的概念, 整理自 ⟪原子習慣⟫習慣追蹤器的概念, 整理自 ⟪原子習慣⟫

追蹤, 除了必然帶來的檢討之外, 其實重點是幫助我們在偏離的時候, 思考如何回到正軌。 但同時要記得 「任何習慣追蹤都會在某處終結。」

所以, 隨時都要準備好應變計畫。

當你開始錯過兩次執行習慣的機會, 就是準備開啟了另外一個習慣, 追蹤就是幫助我們在適當的時間, 做出該轉換的判斷。 死守著該終結的習慣, 只是不斷的增加心理與大腦的負擔。

進而, 我們要準確定義: 追蹤本身是一個方法, 協助看清全局。 不要把追蹤、 測量當成這件事情的目標, 所以因為要做追蹤而出現的項目, 都是為了讓我們再往目標前進的路上 「有感前進」。

小結:慾望負責啟動, 愉悅感負責維持

習慣這件事情, 一直都是生活中廣泛討論的議題。 很長一段時間, 我都會覺得沒有辦法培養好習慣, 自己應該是做錯了什麼, 不禁會想著: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沒有辦法持續習慣?原來, 是回饋機制出了問題。

書中點出了一些重點, 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 人的本性就是趨近於省下能量; 行動的背後是一套信念系統; 情緒驅動行動; 習慣久了必然會覺得無聊; 自制力是一種短期策略, 不適用於長期等等。

重新回來用這樣的概念覺察, 自己過往所設定的 「期望值」, 與本性是有所違背的。 既推遲了回饋的出現, 也同時設定了不簡單的第一步。 即使看起來豁達的展現, 內心早已經被堆疊如山的否定感壓垮。

不如重新設定, 讓我們創造的習慣, 一次次的堆疊以及前進, 成為下次進步的基石, 也讓行動更有動力。

#閱讀










2006 - © 未來六米, made with ♡ by Blo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