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選擇App(#3)重新定義使用場景並且明確它
14 June 2020最近我用了新的文章編輯 APP–iA Writer–其中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 讓我對怎麼選擇 APP 多了一層新的思考。
這一次, 突破點是在於 「使用場景」 這個概念。
其實這個詞彙我在工作時常常說, 使用工具的時候也都會有類似的經驗, 一直以為已經內化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沒想的, 這次讓我的衝擊性這麼大。
什麼是所謂的使用場景
過去, 我以為使用場景主要是基本的功能, 同時與我們的生活相結合。 例如, 我需要一台電腦, 因為會帶著走, 所以需要的是輕薄, 不用外接很多東西, 所以可能買入 MacBook Air。
多數時間, 就是透過許多客觀條件, 去建構場景, 然後依照建構起來的場景, 配合自己衍生的其他考量, 做出選擇並進行接下來的行動。
在這個運作模式下, 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有地方覺得怪怪的, 既然都已經按照自己想要的模式選擇了, 為什麼使用上還是不夠貼近, 而導致使用率變低呢?
從寫作軟體這件事情上, 讓我看出了一點端倪。
原來使用場景, 不僅僅只是根據客觀情況所產生的各種條件, 其中還要包含許多主觀意識上所產生的需求。 就如同我在之前文章有說的, 對於寫作我要求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寫作的軟體, 我希望的使用場景是讓我 「專心寫作」。
所以真正的使用場景, 不僅僅只是客觀條件上, 還有更多的主觀考量。
進一步的我們要明確提出來的使用場景
再把使用場景的考量納入主、客觀因素後, 就是開始列下條件的時候。
使用場景不僅僅考慮客觀條件, 也要納入主觀需求。
上面這一張表是透過心智圖(Mindmap)的方式, 去把自己需求的項目都寫出來。
寫出需求的項目, 是讓我們在選擇 App 的時候能夠有一個評斷的基準, 當作一份核取清單(Checklist)。 而這裡最關鍵的就是, 我們要把主觀的感覺明確化, 去定義出要達到這樣的感覺, 需要怎麼樣的條件來配合。
這邊有一個小技巧, 就是我們先從對立面當作思考的起點。 例如, 我需要的使用場景是專心寫作, 我先閉上眼睛思考: 在寫作中, 會讓我分心的是什麼事情?
於是我就可以列出來以下:
- 會一直想要查看字數;
- 視覺會被畫面的其他欄位干擾;
- 切換畫面就容易被牽引走;
- 不喜歡換格式還要用滑鼠點來點去。
通常可以列出很多, 然後就可以一個個反過來做正面表列。 變成:
- 常駐隨時查看字數的統計欄位;
- 畫面能只留下寫作的頁面, 像稿紙一樣;
- 能夠越少切換畫面越好;
- 可以多數時間都透過鍵盤操控。
一步步地寫下來, 你的需求跟場景的對照就會越來越明確。
如果達不到的話, 絕對不要妥協
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要說三次: 不要妥協! 不要妥協! 不要妥協!
就像我之前說過的, 你的使用情境已經包含了主觀的考量, 這時候妥協就不僅僅只是針對外界的反應, 而是會產生一個微妙的心理狀態改變, 叫做 「這不是我要的。」
這是我過去這幾個月以來, 使用 Notion 寫作的感覺, 不管我今天再有靈感, 已經開始寫了多少, 總是寫到一半心裡就默默地升起一句話 「差分分(台語)。」
感覺就好像這裡不是屬於我寫作的地方, 很容易分心, 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影響。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原因, 因為 Notion 是被我當作數位助理的工具, 所以在使用上, 會有種想要去做什麼心情, 這一點在專案、生活等事情管理上很好用, 但到了寫作就會使人沒有辦法專心。
本來想說, 既然幾乎都符合想要的功能, 那應該好用且實用的了吧!其實不然, 當我們有了妥協的情況, 最後就會有心態上的改變, 進一步也讓自己隨時都覺得好像怪怪的, 進而無法開展。
小結:不妥協?但能保證一定找得到?
就像我說過的:
沒有最完美的 App, 但一定有適合目前你的使用情境的。
這句話, 即使我們今天重新定義了使用情境, 還是適用的。 我怎麼選擇 App 系列, 從一開始就是希望打破 「尋找完美」 這樣的心情。 很像是一種人生哲學, 隨著我們成長, 我們的使用情境的主、客觀條件必然會改變, 加上我們又不是開發者, 當然不可能隨時有一個 100% 符合我們的 App。
依照現在百家爭鳴的情況, 我們必然可以找的宜個最適合使用場景的來使用。 如同我曾經提過的, 如果這個工具仍會持續更新, 那我們就有機會不斷地提供意見, 自然就會有機會不斷的趨近於自己實際的使用場景。
而這一切最重要的關鍵是, 你會在選定之後就開始使用, 並且不斷地使用。 因為在使用過的過程中, 一起成長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麼, 我一在強調 「不妥協」 的重要性, 去確保能夠有意願且長期使用, 也才能進一步跟著 APP 一同成長。
#app